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228章 西蜀吴子论、李国祯(按此传未确当考)

身为臣子,应全心全意侍奉君主,君主忧虑便是臣子的耻辱,君主蒙受侮辱,臣子便应以死相报,君主存在臣子便一同存在,君主灭亡臣子便一同灭亡,这是天地间的大义,不应因年龄大小、在朝为官、在外任职、闲居家乡、身处南北地域等而有所区别。然而自古至今,忠义的表现形式其实有两种:一种是自杀殉国,另一种则是隐居避世,如采薇而食,放歌山林,或游离于世俗之外,文章记事仅以天干地支纪年,不写当时统治者的年号,也有人手持铁如意,痛哭招魂。对于这些忠贞之士,君子无不为之哀悼。在我朝遇到大难的艰难之际,诸多正直忠烈之士以最为激烈的方式舍身赴死,还有葛衣翁、河西佣、补锅匠、雪庵和尚等人在峨眉亭留下了题诗,凭借他们独特的孤高清傲性格,深深地触动了后人的情感和凭吊,使得人们在翻阅残破的书籍了解他们的事迹时,不禁对他们肃然起敬,感慨万分。我们国家遭受如此巨大的灾难,宗庙震动,皇帝以身殉国,而殉难的臣子仅有京城的二十余人,那些身受国家深恩的在朝、在籍大臣,竟无一人奋起抗争。唉!君臣之间的道义于天地之间无处不在,怎能因为地域的远近而有所改变呢?当皇帝遇难的诏书到来时,有十二位学校的教授与学生聚集于明伦堂,他们悲痛互问:“这‘明伦堂’三字为何物?”众人相拥而泣,随后撞柱自尽。东湖的樵夫听到皇帝遇难的诏书,也投水自尽。唉!他们究竟是何许人也!他们究竟是何许人也!君子对此怎能不三度悲痛!

我查考,甲申年京城文臣殉难者中,得到南明朝廷追赠谥号的,自范景文(谥号文贞)以下直到金铉(谥号忠节),共计二十一人。这二十一人中,浙江籍最多,占了六人。其次是南北两京,各有四人。山西、江西各有两人。至于河南、湖广、福建各有一人。可见,以死明节实属不易。再看其他省份,如山东、陕西、四川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七省竟无一人殉难,实在令人羞愧!唉!这难道不是文皇帝(明成祖朱棣的谥号)滥杀忠良所致吗!

李国祯(按此传未确当考)

李国桢,号兆瑞,是丰城人,世袭继承了襄城伯的爵位。他身材矮小但言辞犀利,有口才,多次上书讨论军事事务,并主动请求在京营之外选拔和训练卫所的官员。皇帝对此非常高兴,在研究商议军队粮饷时,给予了非常丰厚的待遇,每年的花费超过二十万。李国桢还上书请求从内库中获取大量的兵器、火枪和火药,并且请求皇帝亲自书写匾额。皇帝亲自书写了“共武堂”三个字赐予他。不久之后,他代替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